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学历,贡生、监生、廪生,同样是秀才,因等级而地位和收入大不同。
一、廪生
秀才要参加秀才的等级考试--岁试。优秀者定为廪生,是可以有津贴的。廪生有名额,府、州、县大概是40、30、20个,超过这个名额的称之为增生,如果廪生缺额增生可以补缺。其他的秀才是附生。
廪生按现在来讲就是公费学生。每年有4两津贴银子,不过这点银子并不是最重要的。每个童生要参加考试,必须有廪保,就是廪生做保证人,一个童生要两个保人,一个是认保,自己找的,一个是派保,官方指定的。当然都不是免费做保的,都要收费的。
二、贡生
是高材生,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的学生。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贡生种类:
恩贡,凡遇皇室或国家庆典如皇帝登基,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除岁贡外,加选一次作为恩贡。清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比如,朝廷每年都会给孔氏后裔一定的贡生名额,以示尊孔崇儒。
岁贡,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
优贡,每三年各省学政三年任期满时,就本省生员择优报送国子监的,称为优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拔贡,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初每六年选拔一次,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改为每十二年一次。名额是每个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
副贡,乡试也就是秀才考举人的考试中,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贡生。始于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明朝非常制,永乐中会试曾设副榜,嘉靖中设乡试副榜,准作贡生。清朝定制为各省学政在乡试录取名单外增列的优秀落榜名单,入国子监读书肄业,称为副榜贡生。
例贡是指捐款于官家援例捐纳取得贡生资格,分附贡、增贡、廪贡等。
读音不同,“仓”读cāng,“廪”读lǐn;意思不同,“仓”的意思是为收藏谷物的建筑物或姓氏,也指仓位,即投资者所持有的证券、期货等的金额占其资金总量的比例。“廪”意为米仓,也指储藏的米。
仓,cāng,仓象形字。意为收藏谷物的建筑物或姓氏。
甲骨文字形,上象盖儿,中间象一扇门,下面是进出的口儿,合起来表示仓库这个概念。
汉字释义
1.(本义:粮仓)
书法—仓2
书法—仓2
2.同本义[granary;barn]
仓,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说文》
仓廪实而知礼节。——汉·贾谊《论积贮疏》
藏帝藉之收于神仓。——《礼记·月令》。注:“藏祭祀之谷为神仓。”
3.又如:谷仓(粮仓);仓廒(粮库);仓敖(储藏米谷的地方)
4.泛指储藏物资的建筑物。如:盐仓;货仓;添仓;填仓;义仓;仓府(贮存钱财和粮食的地方)
5.姓
廪
廪是会意兼象形。
从人回,象屋形,中有户牖。又作“廪”。“廪”是俗字。本义:米仓。笔画数:16,部首:广。
名词解释
廪
1.米仓,亦指储藏的米:仓~。~生(即“廪膳生员”,中国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饩(旧指由官府供给的粮食)。
2.积聚,郁结:“~于肠胃”。
3.郑码:TGJB,U:5EEA,GBK:E2DE
4.笔画数:16,部首:广。
廬的简体字是庐。庐是一个汉字,它们的简体字和繁体字都是一样的。庐字最早是指由竹木搭建的简陋房屋,后来意义由此扩展,并成为了“居所”的代表。庐有另外一层涵义,是指读书人的墨宝或住所,更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代称。在现代汉语中,庐也常被用来表达文章、词曲等文学作品的意思。总之,庐在中文语言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富有意义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