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是岑参。
原文: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忽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
忽 hū
〈動〉
(1) (形聲。從心,勿聲。本義:不重視;忽略)
(2) 同本義 [neglect]
忽,忘也。——《說文》
忽,輕也。——《廣雅·釋詁三》
奈何而忽。——《漢書·食貨志》
忽於小過。——《漢書·王嘉傳》
忽於道德。——《漢書·東平思王宇傳》
不可忽也。——《聊齋志異·促織》
(3) 又如:疏忽;忽忘(忘記);忽易(忽略,忽視);忽睨(傲視);忽怠(輕慢);忽慢(輕慢);忽薄(輕視)
(4) 好像 [seem]。如:忽似(恍若,好像);忽若(恍若,好像);忽怳(似有似無)
据传,忽字最初源于西汉末年,其中一位奴隶主利用奴隶工作不懈的特点,将 “忽”这个字印在工作场所的墙上,作为一种提醒和警示,告诫工人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不能故意疏忽。
后来这个字就传承下来,成为表示注意、警醒、谨慎等意义的词语。在汉语中,“忽”这个字还具有“间隔、疏忽、一下子”等多种含义。它呈现出来的那种需要当下警惕,迅速而冷静做出决策的特点,也成为忽字一直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