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是白帝城托孤后出师表的思想基础。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出师表》文中告诫和劝勉刘禅只有“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修复汉室”,表达了作者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完成先帝遗愿,收复国土的决心。文章用笔平实,对仗工整,情真意切,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一片赤诚以及对后主的谆谆教诲。
《出师表》不算古诗词。
古诗词是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词,是一种文学体裁。它通常具有特定的格律、押韵和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前夕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其体裁是表,属于古代的一种散文文体。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以及陈述政治见解等。
因此,虽然《出师表》在文学上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它并不是古诗词。
重点词语解释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③诚宜开张圣听(开扩,扩张)
④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⑤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好;应该)
⑦躬耕于南阳(亲自,自身)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低微鄙陋;屈尊就卑)
⑩深入不毛(指地面所生长的草木)
⑪临表涕零(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