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第二代皇帝,在位27年。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字元永,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77]
赵昚生于秀州(今浙江嘉兴),初名伯琮,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生父为赵子偁。绍兴二年(1132年),他被宋高宗赵构育于宫中,翌年改名为瑗。绍兴五年(1135年),受封建国公。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封普安郡王,出宫居住。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建王,改名为玮。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昚。同年,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赵昚即位之初,锐意进取,平反岳飞,起用张浚,发动隆兴北伐,试图收复中原,然而惨遭败北,不得已与金朝缔结隆兴和议,恢复了宋金之间的和平状态。此后,他注重内政,整顿吏治,裁汰冗官,重视理财,赈济百姓,南宋呈现安定局面,史称“乾淳之治”。赵昚也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最贤明的皇帝,史家誉之为“南渡诸帝之称首”。[5]
淳熙十六年(1189年),赵昚以为高宗服三年之丧为由,禅位于皇太子赵惇,被尊为“至尊寿皇圣帝”。然而赵惇不孝,导致赵昚在退位后郁郁成疾,于绍熙五年(1194年)驾崩,享年六十八岁。庙号孝宗,谥号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后加谥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葬于永阜陵。
嘉兴毛纺总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该厂在南湖畔的原县委大礼堂开始运营,利用本地资源生产兔羊毛衫,并出口到前苏联。这一年,它成为了浙江省第一家毛纺企业。
到了1959年,“嘉毛”在嘉兴南堰荒芜的地块上开始建设厂房。当时,由于国内毛纺设备尚未定型且没有生产,企业便定制和自制设备,包括废旧梳毛机、走锭机、木制洗毛机等,开始了逐步的生产过程。
到1961年,嘉兴毛纺总厂的纺、织、染、整全部投产,产值达到了1000万元,上缴国家财政326万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四年来的投资总额。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该厂的产值持续增长,1965年突破2000万元,1973年更是达到了3144万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然而,从1974年开始,由于能源问题,企业面临了停工、半停工的困境,工厂进入了亏损状态,连续三年亏损共计479.5万元。
幸运的是,1976年10月,嘉兴毛纺厂开始了新的发展,绒线生产由粗纺改为精纺,工厂重新迎来了发展的曙光。1979年初,上级批准成立了嘉兴毛纺织总厂,并根据生产品种划分为第一毛纺织厂、第三毛纺织厂、第四毛纺织厂。
以上就是嘉兴毛纺总厂的历史。在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该厂始终坚持生产,并通过技术创新和扩建,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的毛纺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