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山寺》蔡襄 翻译、赏析和诗意
《题金山寺》是一首宋代蔡襄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画梁诗板暗流尘,
水石鱼龙万句新。
谁识高僧最深意,
慈航长护过江人。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金山寺的景色和其中蕴含的深意。第一句描绘了诗板上积尘的景象,意味着寺院的岁月长久,寺内的文化积淀厚重。第二句表达了金山寺中水石之间的景致,宛如鱼龙游动,使人感受到一种生气勃勃的新鲜感。第三句表达了高僧的深邃意境,但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一句表达了高僧的慈悲心和对江边人民的保佑与庇护。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金山寺的景色和其中蕴含的深意。蔡襄通过对寺院的描写,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寺内的文化底蕴和高僧的智慧。诗中的"画梁"和"诗板"暗示了寺内的文化氛围,它们沉寂已久,积满了尘埃,但蔡襄用"暗流尘"的形容词语,赋予了这些尘埃一种潜在的生命力和文化的传承。"水石鱼龙"的描绘则表达了寺内景致的美妙和活力,使人感受到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然而,虽然有这样的景致,但高僧的深意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这表明真正领悟佛法的境界并不容易。最后一句表达了高僧的慈悲心和对江边人民的保佑与庇护,这是对高僧智慧和慈悲的赞扬,也是对金山寺的祝福。
总体而言,《题金山寺》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引入一个清幽而富有智慧的寺院世界,展现了文化的沉淀和高僧的智慧,同时表达了对智慧和慈悲的敬仰和赞美。
《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一首诗作。此诗的创作背景与一段传奇故事紧密相连。
崔护是唐代的一位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他天资纯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在唐德宗贞元年间,他前往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并未中第。在长安南郊的一次偶然游历中,他遇到了一位美丽少女。两人虽有所交流,但并未深交。
到了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因思念那位少女,再次来到都城南门外寻找她。然而,当他到达那里时,尽管门庭庄园一如既往,但大门已上了锁,少女已不见踪影。深感失落和惆怅的崔护,在左边一扇门上题下了这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以“人面”和“桃花”作为线索,通过对比“去年”和“今日”的相同场景但人物的不同,表达了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深深感慨。这段故事被唐人孟棨的《本事诗》和宋代的《太平广记》所记载,虽然颇具传奇色彩,但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崔护的生平事迹并不详尽,只知道他后来在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成为进士。他的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而《题都城南庄》则是他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熟知的诗作。
如需更多关于《题都城南庄》的背景资料,建议查阅唐代文学史相关书籍或研究资料。
“题青泥市萧寺壁”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送梓州李使君》。全诗如下: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此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深情。首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描绘了江水似乎流向天地之外,山色朦胧,若隐若现。颔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进一步点明江上孤帆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碧空之下,唯有长江依旧在天际流淌。
“题青泥市萧寺壁”可能指的是王维在青泥市的萧寺墙壁上留下的诗作。青泥市是唐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境内。萧寺则是一座佛寺。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作品常常与自然景观紧密相连,表达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维送别友人时的深情厚意,以及他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独特表达。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王维作为唐代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和深厚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