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寺,在古代最初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的。
“寺”在古代汉语里也有“持续,相续”的意思。
意思是说,皇帝设立的这个机构是个永久性的机构,不是临时性的机构,是要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的。
2.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
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3.“观者,于上观望也”。
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道教宫庙称“观”而不称“寺”或者“庙”,与道教夜观天象的传统或许有最为直接的关联。
4.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极大、形式最为多样的一种建筑类型。
塔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
地宫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
塔基包括基台和基座,塔刹在塔顶之上,通常由须弥座、仰莲、覆体、相轮和宝珠组成,也有在相轮之上加宝盖、圆光、仰月和宝珠的塔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