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好的诗,被广泛认为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之所以伟大,原因有很多:
1. 深刻的内容:诗中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更融入了诗人对时代、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以及对时光流逝和个人境遇的感慨。
2. 独特的艺术手法:杜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使得诗的意象生动、鲜明。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通过落木与长江的对比,既表现了秋天的萧瑟,也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3. 优美的语言:杜甫的语言功力深厚,他用词准确、句子优美,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一首即景抒怀诗,通过寓情于景的方式,表达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岳阳楼周围的景色,表达了他对国家离散的无奈和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
其中,主旨句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作者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这两句诗不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也表现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遭遇的无奈。
因此,可以说杜甫的《登岳阳楼》的主旨句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沉痛感慨。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表现秋天景色和个人感伤的诗作。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时,身处夔州(今重庆奉节)时创作的。诗中前四句主要写景,描绘了江边寂寥的秋日景色,以及无边落木和滚滚长江的壮阔画面。后四句则转为抒情,表达了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悲哀,如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等情感。通过这首诗,杜甫不仅展现了秋天的自然景观,还深刻反映了他个人的心境和生活状态。
《登高》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技巧,成为杜甫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佳作,更是诗人个人情感的真实抒发,展现了杜甫深厚的人文关怀和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