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是一个古代汉语词语,有多种解释。在古代,氓通常指勉强维持生计的下层民众,贫穷、无产、流离失所的人,或者是一些流浪的乞丐、盗贼等社会底层人群。
在古诗词中,“氓”一词也常被用来形容各种悲惨、凄凉的境况或人物,例如“贫如洗骨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现代汉语中,“氓”一词多指不守法律、作恶多端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卑鄙、无耻、下作的行为举止。
《氓》这首诗中,最常考的诗句包括但不限于:
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句诗表现了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情景。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两句诗以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沉迷爱情,同时也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清醒认识。
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这句诗以女主人的专一反衬氓婚后变心的行为,揭示了氓的背信弃义。
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句诗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的情景,与“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
5、“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两句诗描述了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情景,表现了她的勤劳和付出。
“氓”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氓指的是贫困的人们,在社会中处于底层的人。而在南方民间文化中,氓则指的是身份不明,生活贫困,但正直、勤劳的人,被视为农民阶层的代表。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氓的定义更多是指没有明确职业和固定收入的人群,比如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等。
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氓都是贫苦人民的代名词,他们一直在不停地为自己的生计而奔波,同时也在承担着社会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