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谈谈韩愈的生平经历和文学主张
时间:2025-05-02 07:39:59
答案

1.生平经历: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南河阳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

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

长庆四年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2.文学主张:他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同工异曲”、“俱收并蓄”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

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韩愈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

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等。

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推荐
© 2025 雅普电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