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向为群凶未定‘’的‘’向‘’意思是:过去。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的意思是: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
这句话出自《贞观政要》,其作者为唐代吴兢,是唐朝著名史学家,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
性格耿直,敢于犯颜直谏,劝善规过,议论兴革。
编著有《乐府古体要解》《唐春秋》《唐书备阙记》等等。
朕兆、佳朕、朕躬、朕垠、朕迹、朕违、朕师、乌朕花、如朕亲临、罪在朕躬、冲漠无朕。
“朕”字由来已久,氏族公社时便有。
从《尚书》中留存记载来看,尧、舜、汤都称自己为“朕”。
《尚书・尧典》中有:“朕在位七十年,汝能庸命,巽朕位”。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说:“朕,身也。
”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
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并规定“朕”一词为君王专用,此后遂专为帝王自称。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朕”,意思为:“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自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