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装配率是指装配式建筑中,单体或整体装配率的比例。计算方法可以参考以下公式:
装配率 = (单体装配面积或体积 + 整体装配面积或体积)/ 总建筑面积或体积 × 100%
其中,单体装配面积或体积是指装配件在工厂中完成生产和组装后,以整体单元的形式进行运输和安装的建筑面积或空间体积。整体装配面积或体积是指将装配好的单体单位进行装配组合而成的整体装配的建筑面积或空间体积。总建筑面积或体积是指整个装配式建筑的建筑面积或空间体积。
例如,一个装配式建筑的总建筑面积为10000平方米,其中单体装配面积为3000平方米,整体装配面积为2000平方米,则该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率为(3000+2000)/10000×100% = 50%。
需要注意的是,装配式建筑装配率的计算方法可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定义及施工方法的不同而略有区别。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
争议装配率S=(标准层装配式工法构件总表面积)/(标准混凝土总表面积)*100%
标准层装配式工法构件总表面积=主体和围护结构预制混凝土构件免除传统模板与混凝土接触表面积*a十非承重内隔墙预制混凝土构件免除传统墙面抹灰的表面积*b十现浇结构采用定型装配式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的表面积*C
一、单体预制装配率计算公式单体预制装配率=预制构件体积÷全部构件体积
二、有关定义(一)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指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全装配混凝土结构等。在建筑工程中,简称装配式建筑;在结构工程中,简称装配式结构。(二)单体预制装配率,是指装配式建筑中,±0.000以上部分,使用预制构件体积占全部构件体积的比例。(三)预制构件,是指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构件,如墙体、梁柱、楼板、楼梯、阳台、雨棚等。(四)全部构件,是指包括预制构件在内的所有构件(含非混凝土墙体)。
1 预制构件深化设计
进行深化设计和施工验算,完善预制构件制作详图和施工装配详图,避免在构件加 工和施工过程中,出现错、漏、碰、缺等问题;对应预留的孔洞及预埋件,应在加 工前进行认真核对,以免现场剔凿。
2 预制构件生产
预制构件通常包含外墙板、凸窗、阳台、楼梯、空调板、叠合板、叠合梁柱等,其 中 PC 外墙板构件作为非结构构件,是依附在主体结构上的“外衣”,按侧连式与 主体结构弹性连接。
3 预制构件运输
为防止运输过程中构件破损、倾覆,设置车辆运输稳定专用固定支架。每块叠合板 下沿预制板长向紧靠吊环应放通长垫木,上下对齐、对正、垫平、垫实。堆放高度 不大于 5 层,预制楼梯堆放高度不大于 2 层,构件下部用木方垫离车体 100mm 。
4 预制构件验收
构件进场后,进行逐块验收,包括外观质量、几何尺寸、预埋件、预留孔洞等,发 现不合格予以退场;对预制构件的标识进行检查,包括叠合板编号、吊装简化编号 及安装方向。
5 预制构件存放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时,考虑预制构件存放场地,在施工现场划出构件存放场地范围, 场地进行平整、硬化,标以警示牌,规范管理;构件分型号、分规格码放,每块板 下放置两个通长垫木,垫木沿叠合板长向紧靠吊环位置放置,上下对齐、对正、垫 平、垫实。不允许不同规格板号重叠堆放。堆放高度不大于 5 层;构件下部用木方 垫离地面 100mm;楼梯搁置受力点为与梁的起吊吊点位置相同。
6 预制构件吊装
进行标高复测、定位弹线,然后将预制构件吊装到位,并校正、加固。
7 PC 主体结构施工
完成对预制构件的吊装验收后,并确保斜撑、脚码、构件连接件等稳固后,进行下 一道钢筋绑扎及关模工序,按施工周期尽快进行墙体及楼板混凝土的浇注,形成一 个结构整体,并记录每个构件的安装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