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六国论》是一篇针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和讨论。在论证过程中,苏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首先,苏轼指出六国之所以灭亡,并非是因为他们的军事力量不强大,或者战斗技巧不佳。事实上,六国的失败在于他们选择了向秦国贿赂,这导致了他们的国力日渐衰弱。苏轼认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其次,苏轼提到,六国的灭亡并非是因为他们 individually 赂秦,而是因为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因为赂秦的国家的失败而跟着灭亡。这是因为没有赂秦的国家失去了强大的盟友,无法独自保全。因此,苏轼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苏轼进一步分析,秦国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不仅仅满足于通过战争获得土地,更希望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财富和资源。因此,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这就导致了即使不战,强弱胜负已经判明了,六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4. 苏轼还提到,即使齐国未曾赂秦,最终也未能幸免于难。这是因为齐国没有支持其他五国抵抗秦国,一旦五国灭亡,齐国也就无法独善其身了。
5. 最后,苏轼引用了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来说明赂秦的行为就像是抱薪救火,除非停止这种行为,否则火是不会灭的。
总的来说,苏轼在《六国论》中的论证过程主要是通过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来强调赂秦是导致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他通过对比六国的不同做法,以及引用古人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关注民生,对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充满了关怀和同情。以下是苏轼关于人民的诗:
- 《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 《上元侍宴》:“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 《和子由绳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这些诗都表达了苏轼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怀,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