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六大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确立德育的方向和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知行统一原则:
•知识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做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
3.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差异,相信学生的潜能和发展可能性,又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道德规范教育和行为约束。
4. 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发展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德育需求,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
5.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形成教育合力,保持教育内容、方式和要求的一致性,保证德育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6.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集体德育的同时,也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个别教育,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优势互补。
这些原则的实施旨在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应灵活运用这些原则,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实际,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行德育工作。
德育的九大原则包括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以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德育的基石,旨在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同时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如,小学生在读一年级时,让他们学习国旗、党旗, 从小走党的路线。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因此,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讲明道理,疏导理想。同时,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注意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如,学生打人了,就要了解其为什么打人,教育其打人是不对的,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其明白错了。不能呵斥辱骂学生,尽量要正面鼓励。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教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因此,在教育学生是一方面要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宽严适度。另一方面要对学生严格,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严格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做到。如教学时,一个校长承诺学生,如果学生能够保持学校及其附近周围环境干净整洁的话,就当面亲吻一头小猪。
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