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桔酱是一种传统的潮汕酱料,通常用于调味和配菜。以下是制作山桔酱的方法:
1.准备材料:山桔、盐、糖、辣椒、大蒜、生姜。
2.处理山桔:将山桔洗净,去掉果蒂和果核,切成小块。
3.腌制山桔:将山桔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的盐,腌制 1-2 小时,直到山桔变软。
4.制作酱料:将腌制好的山桔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酱状。
5.调味:将酱料倒入锅中,加入适量的糖、辣椒、大蒜、生姜,用中小火煮沸,然后转小火煮 10-15 分钟,直到酱料变得浓稠。
需要注意的是,山桔酱的味道比较酸涩,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糖或辣椒来调节味道。另外,山桔酱需要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以免变质。
做法如下:
山桔去皮,放在无油无水的盆里备用。
准备一个大玻璃瓶,洗净后控干,或者擦干后用高度白酒荡一下内壁。
酵母用温开水化开备用。
把山桔挤碎在瓶子里,放入冰糖和酵母水搅匀。发酵时果皮会上浮,液面到瓶口要留三分之一的空间。
干净纱布叠几层盖在瓶口,用橡皮筋绑好。放置在避光处。用纱布既可防小虫也可以透气,避免发酵产生的气体胀瓶。
三小时后可以看到冒出气泡发酵开始,逐渐果皮上浮。二十天后,酒味适中,结束头酵。也可依据不同气温和个人口感提前或者推后几天。
用纱布袋过滤一下,滤出的果皮杂质就是酒泥,可以沤肥养花。
滤出的酒液里还会有少许余酵,盖上纱布绑好,过三五天再过滤一次至酒液澄清,装瓶盖紧盖子保存。夏季需冷藏。
《论语》《乡党》篇最后一章《山梁雌雉》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色斯举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说的是: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在山里行走,见到一群野鸡。孔子的面色一动,野鸡便飞了起来,然后又集合于原处。于是孔子赞叹说,这些山梁上的野鸡,懂得判断时势呵,懂得判断时势呵(因为它们能判断出孔子及其弟子都是君子,不会伤害它们)。之后,还记载了子路的一个行动:“共之,三嗅而作。”到底该如何理解这一章?特别是最后的一句话。
历史上有一个学者,认为最后的一句话说的是:子路听到孔子赞叹这些野鸡“得其时”,以为孔子是认为这时节的野鸡长得最肥,所以就抓来烹饪好送给孔子吃,但孔子闻了三次后很生气地走了(意为责怪子路错误地理解了自己的意思)。显然,这种理解不符合原意。后来,学者认为,其中的“嗅”字同“狊”,读jù,指的是鸟展双翅;所以,这句话就应理解为:子路听到孔子赞叹野鸡后,随即就向这些野鸡拱了拱手,表示佩服;而这些野鸡也三次展开双翅,以示回应,然后飞走了。
在了解了最后一句话的涵义后,该如何理解全章的涵义呢?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称此章“为千古妙文。置于此,有神而化之之深义。”《论衡• 定贤》称:“大贤之涉世也,翔而后集。”所以我认为,本章的真正涵义是展示孔子对“时”的重视。孟子在其《万章》下篇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由此可见,孔子就是一个真正懂得判断时机、把握时机的人,所以孟子才称他为“集大成者”,孔子后来也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同时,本章也显示了一幅人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生动画面,而孔子就是提倡和谐、而且做到了与人与物和谐相处的人。
谈到“时”,古人是非常重视的。有人认为:一部《易经》,就是强调“时”的;称之为“《易》之学尽于‘时’”(明钱澄之)。所以,我们今天特别强调要“与时俱进”。著名学者周有光先生在其《华夏文化的复兴》一文中强调:“儒学不仅能为封建专制服务,也能为现代社会服务。儒学中有跨越时代的至理名言,只要去除封建性,发扬现代性,就能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真金不怕火,烧去杂质更加纯真,扬弃糟粕方显精华。孔子从容不迫,走出孔庙,步入现代社会,跟德先生和赛先生握手,‘封建儒学’于是发展成为‘现代儒学’。孔子,圣之时者也。儒学,学之时者也。”(《朝闻道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我们正是应该用这样的态度看待孔子,看待儒家,看待传统文化。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