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秭归人,故名思义屈原故里是指的秭归,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写了很多诗,比如九章,离骚等,为了纪念屈原,秭归每年端午节都要举办诗会,好多文人墨客来秭归咏诗作对,再加上秭归是脐橙大县,一年四季绿叶满树,花开时节香气扑鼻,结果时节硕果累累,到处绿化环境非常好,街道干净亮丽,又是三峡大坝坝首第一县,山青水秀宛如一幅亮丽的风景画,诗里画里,屈原故里由此而来。
位于秭归县香溪镇东2公里的谭家山麓,
为石灰岩溶洞。其历史悠久,相传远在唐天宝五年(746年),即被四川猎人发现,从此探奇者不绝,成为西陵著名的风景点。 玉虚洞洞口呈半月状,青石上刻有“玉虚洞天”四字。入洞向右行,循石阶而下约50余级,即可达正厅。正厅轩敞,略具长方形。高约50米,长约85米,宽约40米,全洞共3600多平方米,宏敞壮丽,浑如地下宫殿。洞中清泉长滴,气候宜人,钟乳石是正厅的主要景观,它们千姿百态,无所不肖,其附于四壁者如飞禽走兽、奇花异草,其挂于洞顶者如旗幡宝盖、宫灯画屏,仿佛一座地下宫殿,陈列着无数奇珍异宝,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令人惊叹者,是一根高约10余米的巨大钟乳石,其形如龙盘石柱,十分奇异。洞内外摩崖石刻和碑刻其多,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为宋朝谢崇初所题,最长的碑刻为清甘立朝、甘立亭兄弟所撰《游玉虚洞记》。 洞下的香溪河,水质上乘,可煮佳茗,唐“茶圣”陆羽早有定评。
一个民族的魂脉
一方水土的精神
屈原故里秭归,一个有着7000多年人类居住史的历史文化名县,人文璀璨,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魅力无限。
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屈原文化、多姿多彩的端午文化、丰富多元的峡江文化、享誉全国的柑橘文化以及历史悠久的巴楚文化。目前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3项,省级非遗名录6项,市级非遗名录14项,县级非遗名录9大类4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