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数学术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例如,几何学和代数学的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例如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和毕达哥拉斯的定理。
在中世纪,人们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和代数符号,这些符号很快成为数学中的标准。
许多数学家和科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了新的东西,因此提出了新的术语以便描述和表达它们。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数学都是一种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科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涌现新的数学术语。
数学的术语和概念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它被视为哲学的起点。
在希腊语中,“数学”意味着“学问的基础”。数学的基本概念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等地已经出现。在中国古代,数学被称为算术,是六艺之一。数学的主要学科首先产生于商业上计算的需要、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测量土地及预测天文事件。这些需求大致与数量、结构、空间及变化(即算术、代数、几何及分析)等数学上广泛的领域相关联。
加减号“+”、“-”最早由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1489年的著作中使用,而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乘号“×”由英国数学家奥屈特在1631年提出。除号“÷”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后来瑞士的数学家拉哈将其作为除号。等号“=”最初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在1540年开始使用,而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大于号、小于号“>”、“<”由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在1631年创用。括号“( )”由法国数学家韦达在1591年开始使用。
吴文俊,吴文俊是著名数学家、“数学机械化之父”。1919年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世家,2017年5月7日与世长辞。今年,是他的百年诞辰。吴文俊是著名数学家、“数学机械化之父”。1919年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世家,2017年5月7日与世长辞。今年,是他的百年诞辰。
“玩”出数学“三大高峰”
在数学世界里,吴文俊对新鲜事物总是抱有一份好奇,想要探个究竟。也因此,他的一生“钻”进了数学诸多领域,探索了数学的深度,也揭示了数学的广度,尤其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中国数学史三大领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悠悠吴氏类,圣手剪裁功。数坛不世文,俊名青史留。”这是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复全为纪念吴文俊在拓扑学领域的成就而作的诗。
吴文俊的老师陈省身将他带入拓扑学领域后,这便成为他一生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上世纪50年代,吴文俊在法国留学期间,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