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7.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8.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分别是道、德、名、无、有、民、治、圣人、无为、自然。
惟道是从。德依附于道,是道的形而下,道是规律,德是遵循规律。
从事於德者同於德。道不可得,只能无限接近,尽可能遵循。遵循道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内,即是德。
非常名。不同于寻常的描述,强调事物的晦暗难懂,不常见。
强为之名。强调名的重要性,名是认知事物的途径。
其名不去。强调名的传承性和普遍性。
民心不乱。民在《道德经》中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是自我,其二是百姓,所以此处既可理解为自我内心不混乱,亦可理解为百姓的心不乱。
民莫之令而自均。民指愿望。民莫之令即愿望,天地相合不以人的愿望或意志转移。
1. 原版《道德经》到底是什么样子早已不可考证,我们所能看到的只能是经过数千年加工删减后的版本。
2. 目前我们看到的《道德经》主要有三个版本,一个是郭店楚简版,一个是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今天最主流的王弼注释的“通行版”。
3. 郭店楚简版内容遗漏比较多,但是它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很多内容相近,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王弼注解版也不是原版,王弼是曹魏时代的人物,他的这个版本乃是明代《正统道藏》所得。
4. 另外,我们如果严格来看,《道德经》的版本也并非只有这三种,而是多方流传多方汇编的一个过程。
5. 比如王弼通行版中说的著名词汇“大器晚成”,在马王堆帛书版中就是“大器免成”,意思大不相同。
又比如王弼通行版中我们熟悉的“致虚极,守静笃”,马王堆帛书版则说:“致虚,极也;守静,表也”,意思也有很大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