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1. 教师教育:教师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各级教师应接受系统的、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技术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的教育提供条件。
2. 学生教育: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接受者。应通过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
3. 家长教育:家长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与者。通过提供心理健康讲座,家长学习班,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关心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4. 社区教育:社区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力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四位一体"的模式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体性特点,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和共同负责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