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波那契树是由13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Fibonacci)提出的,在他的《算盘书》中首次记录。斐波那契数列是由0,1,1,2,3,5,8,13,...依此递增的数字序列,每个数字是前两个数字之和。斐波那契树本质上是一棵二叉树,其中每个节点的值为斐波那契数列中相应位置的数字,树的深度就是数列的长度。斐波那契树与黄金分割率、自然美学等相关,应用范围广泛,例如密码学、图像处理、数据压缩等领域。
斐波那契树是以意大利将军和数学家斐波那契(Leonardo Fibonacci)命名的一种特殊二叉树,由他在《算盘书》中提出的兔子繁殖问题引出。
假设一对刚出生的兔子一年后成熟,每一年可以生育出一对新的兔子,并且不会死亡,那么一对兔子经过 n 年后,一共能繁殖出多少对兔子?
这个问题等价于求第 n+1 个斐波那契数列的值,而斐波那契树正是由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每个数值生成而来。斐波那契树不仅在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还可以应用于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