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
四期之所以能够比肩一期,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这期招生人数多,一期只招了600多人,二期更少,只有400多,三期1200多人,到了四期直接飙升到了2000多人,数量超过了前三期的总和还有余。
人数多,自然成才的几率也就大,但是单论成才率的话,四期确实赶不上一期。
四期学员虽然多,但并非滥竽充数之辈,学员的素质上直逼一期,因为当时中共中央做出决定,由各地方党组织来挑选参加招生考试的考生,正因此项规定,一大批年轻优秀的共产党员被派往黄埔军校学习
这些学员都是经过实际工作历练的,很明白自己要什么,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在这一点上,比那些纯学生还要强上一筹,有多强呢?这样说吧,林彪毕业的时候,都只被编入了预备队,因为成绩和表现没有足够优秀。
另外在教学质量上,四期也有了一个飞越,前三期学校的教学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就是把学员分成几个队,单纯的进行集训,其实教的都是一些基础。四期就不一样了,第一次分成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等,培养专业化人才,因材施教,效果明显要好得多。
没有万州的。
黄埔军校四期,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7批入校,1926年9月毕业,加上潮洲分校同时毕业的2期学生,共2654人。方鼎英任总队长。
1926年5月,改编为步兵军官团一团、二团,部分驻扎在黄埔岛对岸鱼珠炮台和深坑一带,以后又迁到陈家祠,政治科先在沙河营房,后搬迁到黄埔岛的蝴蝶岗炮台校舍。
1926年10月4日,毕业典礼举行,前来观礼的宾客达到万人
地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广州市黄埔区,黄埔区的地名起源于黄埔江。黄埔江是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流经广州市区,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地区。清朝时期,此地是广州的外贸重镇,后来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革命斗争场所。因此,黄埔这个地名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