粿汁
潮州的粿汁摊随处可见,各家的味道都能独当一面,看似相同,其实味道大相径庭。
潮州粿大多以米粉、面粉、或者番薯粉加工制作而成。一碗正宗的粿汁是由粿皮、卤汁、配料组成,粿汁皮滑爽可口、汤汁浓稠,米香味和卤香味在口腔中交织,唤醒你的味蕾。
潮州旧西门街的由来
在旧石器时代,潮州已有人类居住繁衍;在新石器时代,潮州文明已与中原文明实现同步。
夏商周三代,属百越地,夏商时期属海阳国(南瓯国),商朝时为南越地。
秦朝至三国,隶属南海郡揭阳县。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揭阳县,隶属南海郡,自此,潮汕地区始有正式行政建制。秦朝至三国,南海郡揭阳县域包括今广东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和汕尾市部分、梅州大部及福建漳州南部一带。
晋朝至清朝,属广州义安郡、潮州府。晋并吴后,晋太康元年(280年),在汉揭阳县的大部分地域上置海阳县,海阳县域广及今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梅州大部。晋咸和六年(331年)将汉揭阳县域划分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并入东官郡,晋义熙九年(413年)析东官郡置义安郡,以秦汉揭阳县地域置义安郡,郡治驻海阳县,辖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5县。
南朝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析义安郡海阳县设程乡县(梅县建置之始),程乡辖境包括今梅江区、梅县区、蕉岭县、平远县全部及丰顺县部分,南齐义安郡辖海阳、潮阳、海宁、义招、绥安、程乡6县。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以原义安郡地域置潮州,州治驻海阳县,潮州辖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程乡6县。隋朝开皇十二年(592年),划入福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全国罢州复郡,潮州复改为义安郡,隶东扬州,再次划入福建;
唐武德四年(621年),第二次称潮州。唐贞观元年(627年),潮州属岭南道。唐贞观三年(629年),再次划入福建,隶属江南道福建观察使。唐景云二年(711年),再次划入福建,潮州先后隶属江南道福州都督府,闽州都督府和福建经略使。唐天宝元年(742年),全国改州为郡,潮州因此易名为潮阳郡;天宝十年(751年),从隶属江南道改为岭南道管辖。唐乾元元年(758年),复潮州。
宋宣和三年(1121年),析潮州海阳县复置揭阳县,潮州辖海阳、潮阳、揭阳、程乡4县。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州为路,称潮州路。潮州路辖海阳、揭阳、潮阳3县 。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路为府,称潮州府。潮州府辖海阳、揭阳、潮阳、程乡4县 。
清承明制,仍称潮州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置嘉应州,潮州府辖海阳、揭阳、潮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大埔8县;乾隆三年(1738年),置丰顺县后,潮州府辖9个县 。
民国初,废潮州府,改置潮州安抚使,驻汕头;后改潮梅镇守使、潮循道、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等,曾一度改驻潮州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设为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改为第六区;1949年4月,析为第七区、第八区,专署均驻潮州城 。
潮州昌黎路位于潮州古城的中心区域,这里因为明清时期曾是潮州府署的所在地,所以被当地民间称为“府巷”。值得一提的是,“昌黎”并非指的是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而是唐朝文学家韩愈的郡望。在国内,以韩愈命名的街巷并不多见。因此,昌黎路的存在,与韩山、韩江一样,是潮州人对于韩愈的深深敬仰,体现了他们浓厚的“崇韩情结”。
被称为昌黎先生的韩愈,字退之,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他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而去世之后韩愈获得的谥号是文,因此他也被称作韩文公。尽管出生于官宦世家,但韩愈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成为了孤儿。在历经苦难后,他依靠苦读并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官员。然而韩愈性格直率,敢于直言,虽然他才华横溢,却因多次讲出真话而遭到贬谪。其中,被贬至潮州的过程是他人生中最凶险的一次经历。
在潮州的日子里,韩愈为当地的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为了纪念他的贡献,潮州城中除了有韩文公祠外,连穿城而过的母亲河也被改名为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