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刘向整理编辑的《战国策》,其中的《秦策》记载秦国成功实行“远交近攻”的“连横”政策,六国或被攻破,或被削弱,天下一统大业就要完成,于是秦王逐渐松懈下来。此时,有人告诫秦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秦王幡然警醒,坚持不懈,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行百里者半九十”比喻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虽然“九十里”离“一百里”只差“十里”,但这“十里”处于愈接近成功愈困难的关键时刻,必须抱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坚定的决心坚持到最后。
行理是一种国家公务员考试,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部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考察考生的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等综合能力;申论主要考察考生的表达能力、文字运用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时事问题的了解和思考。在行理考试中,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思考能力。行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考试,通过考试可以进入国家公务员系统,从事政府相关的工作。
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行走。
2、出行。
3、运行。
4、传布。
5、实行;做。
6、动作;行动;举动。
行,汉语一级字,读作háng、hàng、héng、xíng或xìng,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十字路口,后延伸至直排、营业机构、兄弟姐妹的次序等。《说文解字》认为是“人们在路上走或小跑”。
行是象形字。三千多年前“行”字的图形文字是十字大路。甲骨文的“行”字和金文的“行”字,二者都还不失“十字路口”的样子。嬴政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六国以后让李斯统一文字,李斯把“行”字讹改,全不像十字路了。之后的汉儒许慎则说“行”字是“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其中,“彳”和“亍”都是小步走路、走走停停的意思。后来把“行”字当作动词来使用,“十字路”的本义渐失。“行”字作为动词使用后便引申扩张出“去、离开”“从事”“所作所为”“可以”“经历”“将,将要”等意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