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介词,把,其后的宾语被省略,还原的话应该是“遂以[之]还之”。
翻译:于是就把它还给了他,动词“还”的宾语“之”指代的是接受东西的那个人。
遁辞,亦作“遁词”。亦作“遁词”。指因为故意躲闪或掩饰错误、或者由于理屈词穷或不愿以真意告诉他人时,用来搪塞的话。遁辞通常用于形容说话含混、躲闪或支吾搪塞。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使用遁辞来避免直接回答问题或表达真实的想法。这种行为可能源于对真相的回避、不愿面对现实、避免尴尬或企图欺骗等心态。
因此,遁辞并非一种积极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逃避和掩饰真实意图的手段。在交流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使用遁辞,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遂公盨断代的是2002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上面铸有铭文98字。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学勤教授认为,这件遂公盨是中国古代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铸的青铜礼器,约有2900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