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成针》是一篇源自中国古代的文言文故事,它蕴含了深刻的道理。以下是该文的讲解: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磨针溪是在眉州的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讲解:
这个故事以铁杵磨成针为喻,告诉人们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李白以此事为触动,最终学业有成,更验证了这一道理。这个故事也启示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坚持不懈的决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我们的目标。
同时,这个故事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李白虽然一度放弃了学业,但最终他还是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回归学业并最终成就了他的文学才华。这也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处在什么阶段,都不能放弃学习,因为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提升,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总的来说,《铁杵成针》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故事,它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向我们传达了坚持不懈、重视学习等重要的价值观。
铁杵成针
祝穆 〔宋代〕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意思是指“铁棒磨成针”之意。
“铁杵成针”,汉语拼音为tiě chǔ chéng zhēn。基本释义为把铁杵磨成针。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比喻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杵”,现代汉语,拼音为chǔ,含义为舂米的棒槌,如杵臼、杵臼交;引申含义为用长形的东西戮,如杵了他一拳。在日常使用中,“杵”也常做动词,表示捶衣用的短木棒,如杵砧、杵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