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与孟子的辩论方式在某些方面有异同。不同之处在于烛之武倾向于使用讥讽和谩骂来破坏对手的信誉和逻辑,并着重于反对和否定对手的主张,以取得优势和愚弄对手。
而孟子的辩论方式则是注重和对手建立互相尊重的讨论环境,通过切实的辩论和探讨以寻求真理,最终达成共识。
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很有自信,对自己的主张有坚定的信念,并能够对对手的主张进行质疑和辩驳。
另外,孟子辩论还强调道德和人伦原则的尊重和倡导,而烛之武则不太关注此类问题。
烛之武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展现了以下人物特点:
巧舌如簧:以三寸不烂之舌,机变应对,巧妙化解了晋楚之争,避免了两国兵戎相见。
智谋过人:纵横捭阖,洞察时势,准确把握了晋楚双方的利益所在,提出了切中时弊的和平解决之道。
忠肝义胆:虽身处险境,仍矢志不渝,忠心耿耿地为楚国谋划,不惜以身犯险,保全国家社稷。
烛之武是从以下方面劝退秦师的: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地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境地。
但作为郑国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强了别国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
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得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伯分析,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
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
3.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
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秦国的痛处,终于促使其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