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经》《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2、《菜根谭》《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
3、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是罗马五贤王之一,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沉思录》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4、《曾国藩家书》:由曾国藩所写,内容包括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事、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方面。
德育陶冶法包括:榜样教育、情感教育、规则约束、实践体验和启发引导等。其中,榜样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通过身教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方法,通过感受带动心灵,对学生进行内心独立自主的要求,倡导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规则约束则通过制定规章制度、纪律处分等方式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达到自律和自强的目的;实践体验是通过活动、实践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锻炼中不断成长;启发引导则教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积极推进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
德育素养的总体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具体来说,德育素养的总体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培养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其对国家、民族、人民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其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规范,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诚实守信,勤奋努力,乐于助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4. 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使学生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5.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德育素养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行为、自律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