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侧互用
篆、隶、楷书以中锋为主,行书则中、侧互用,能在静中寓动,动巾含静,使劲利与妍润交错,整齐与姿媚互生—这种情况可分二类:
1.纯用中锋,这类字不多。如“永”字中锋杀纸,力透纸背,稳健端庄。“年”字,竖画厚重,为字之主笔。
2.中侧互用,是主体部分,也是富于艺术价值的部分。如“在”字子横和短竖均侧锋起笔,再由侧转中,使笔i面精神外观,而又不失稳健:“取”字除垂露和短捺是中锋外,其余均为侧锋:
3.群组中的中、侧互用,,为了突出变化以加强审美内涵,即在不同的群组中使用巾侧用笔的比重也有差异,从而表现了不同的感情取向。《兰亭序》开头一行,中锋的使用明显多些,以稳重为主:文章结束前,随着感情的变化,中、侧交替运川,侧锋多于中锋,大有宣泄感情之势-
(二)藏露并用
篆、隶、楷为静态书体,用笔以藏锋为特征,而露锋在行书中普遍运用。这与审美有关系,静态体以庄严稳重为主,而行书如行云流水,行笔速度快,常用侧锋取妍美,露锋耀精神 为达到妍美流便,笔法则减少露多。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撰写的一篇序文,用以记叙东晋时期士人在兰亭聚会做禊礼的情景。以下是对兰亭序译文的详细解释:
1. **时间和地点**:文章开头提到“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这是序文的时间背景,指的是公元353年的春天。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是这次聚会的地点。
2. **聚会目的**:聚会的目的是为了举行禊礼,这是一种古代的洁净仪式,通常在三月初三这一天进行,以祈求消除灾祸,带来好运。
3. **参与者**:参与这次聚会的都是当时的贤士能人,包括老少,他们汇聚一堂,共享这一时刻。
4. **环境描写**:兰亭周围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和竹丛,清澈激荡的水流环绕着亭子,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5. **活动内容**:他们在环形渠水中引水作为飘传酒杯的游戏,这种游戏称为曲水流觞,是当时文人雅集的一种娱乐方式。
6. **感慨抒发**:在记叙了聚会的欢乐之情后,王羲之还抒发了对生死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兰亭序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部蕴含哲学思考的文化瑰宝。其通过描绘一次文人雅集,反映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文化的深刻感悟。兰亭序的书法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至今仍然影响着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