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是,在消防疏散系统工程设计过程中把民众的安全考虑得当的根本准则,它是提高消防疏散系统的安全性的重要前提之一。消防疏散距离一般是指当起火报警或火警时,安全的距离起火源的距离,存在建筑物的居住区内是受消防疏散距离规定的临界距离最大范围,其它不受避险指令和消防疏散距离规定下的范围称为安全区域。在消防疏散系统工程设计过程中,消防疏散距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个重要环节的具体的确定是与相关安全资格要求和相关规定有关的。
安全疏散距离主要包括两个要求:一是房间内最远点到房门的安全疏散距离,规定一般超过15米;二是指从房门到疏散楼梯间或建筑物外部出口的安全疏散距离,规定一般不应大于30米。

1. 房内最远点到房门的距离
如果房内面积过大,可能导致人流集中过多。当火灾发生时,人群往往会集中在房间有限的出口处,使疏散时间延长,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因此,为了保障房间内人员能顺利、快速地疏散到门口,再通过过道疏散到安全地带,一般规定从房间内最远点到门口的距离不超过15米,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要增设房间或户门。对于商场营业厅、影剧院、多功能厅和大型会议室,一般来说,聚集的人员较多,通常安全出口的总宽度可以满足要求,但出口数量较少,这样的设计也很不安全,所以,对于这类大型区域。人员集中的房间,从最远点到房间的安全出口距离应控制在25m以内,每个安全出口的距离也要控制在25m以内,这样统一、分散地设置一些数量和宽度合适的出口,有利于安全疏散。
2. 从门到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
在允许的疏散时间内,人员利用走道快速疏散,从门到安全出口的疏散距离是以烟雾中能看到安全出口或疏散标志为依据。
疏散距离的确定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建筑物内人员密度、人员情况、烟雾的影响以及人员对疏散路线的熟悉程度等,都会发生变化。人员情况主要是指人员行走困难或缓慢,如综合医院的病房楼、妇产医院、儿童医院等。这类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应更短。烟雾对人的视力有影响,据资料显示,人在烟雾中通过的极限距离为30米左右。
因此,一般来说,从房门到安全出口的安全距离不应大于30米。
疏散逃生演练是一种常见的安全应急预案,可以帮助人们熟悉和掌握在危险情况下的正确逃生方法。以下是疏散逃生演练的一般内容:
1. 计划:进行疏散逃生演练前,需要事先制定详细的演练计划,包括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名单、逃生路线、指示标识、紧急联系方式等。
2. 通知:在演练开始前,需要通过广播、电视、电话、微信等途径向所有参与人员发出演练通知,并提醒大家不要惊慌,按照指示行动。
3. 实施:在演练现场,演练负责人应该向参与人员说明逃生路线、逃生目标,以及如何使用灭火器等应急工具,同时强调必须排除慌乱和争抢的行为,确保安全有序。
4. 检查:演练结束后,需要对整个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检查或测试逃生设备的运转情况和有效性,并根据演练效果修订和改进相应的应急预案。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疏散逃生演练应该定期进行,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改进,以确保在发生危险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逃离现场,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