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没影响
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一审法官完全按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裁判思维做出判决,并无任何主观过错,只是由于某些客观因素作出了错误判决。
比如一审时证据不足,到了二审时出现了新的证据,二审法院依照新的证据依法改判。这种情况下一审法官不具有任何过错,是不会被追责的。
如果一审法官主观上并没有任何过错,也没有意志以外的原因影响他做出错误判决,只是因为自身业务水平不够,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做出了错误判断,因而作出了错误判决。这种情况下,二审法院依法改判后,一审法官虽然不会被明里追责,但会影响他年终的绩效考核。
如果一审法官有所偏私,故意昧着良心作出错误判决,比如存在没有依法回避、枉法裁判等违法事由。二审法院予以纠正后,有关单位当然会对其追责,轻则由法院内部进行处分、重则由纪委介入调查、甚至检察院依法追究其枉法裁判罪的刑事责任。当然,有时候一审判决出现错误也在所难免,如果非要要求一审法院绝不能错,那作为纠错程序的二审法院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民事案件的再审改判率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值,因为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案件的类型、再审的方式以及审理法院的级别等。根据不同的数据来源,再审改判率的数值有所不同:
一部分专业人士根据相关数据推算民事再审的最终改判率约为6.2%至7.4%1。
另有数据显示,再审审查案件的再审率为8.5%,而再审改判率为43.1%2。
还有一些情况表明,如果案件立案后再审,改判的概率会大幅增加,达到37%,尤其是提审的情况下,改判概率可能高达80%3。
指令再审案件审理后改判的比例从33%下降到23%,而发回重审的比例逐年升高4。
综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民事案件再审改判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没有一个统一的数值,而是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改判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