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污水消毒通常采用化学消毒方法,其中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会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但一种常见的消毒剂是AB剂,该剂由氯胺T和碱性溶液(主要是氢氧化钠)组成。以下是医院污水消毒AB剂的基本方法:
1. 测量剂量:根据污水容量和污染程度,确定AB剂的剂量。剂量通常按照每立方米污水所需剂量进行计算。
2. 配制溶液:将适量的氯胺T和碱性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按比例混合,制成AB剂溶液。剂量的配制应注意保护措施,避免接触到皮肤和眼睛。
3. 加入污水:将准备好的AB剂溶液均匀地加入到污水中,确保混合充分。可以使用搅拌设备来帮助混合。
4. 反应时间:AB剂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才能发挥消毒效果。具体的反应时间取决于污水的性质和消毒要求。一般情况下,建议至少保持30分钟以上的反应时间。
5. 中和处理:消毒完成后,AB剂残留可能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排放前,需要对污水进行中和处理,以中和剩余的AB剂。
6. 排放处理:经过消毒和中和处理后的污水可以按照环境保护要求进行安全排放。
请注意,具体的消毒方法和剂量应根据当地的法规和标准进行确定,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应遵循安全操作规程,使用适当的防护设备。最好咨询专业人员或相关机构以获取更详尽和准确的信息。
医院污水的监测对于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至关重要。为了有效监测医院污水,首先需要从污水的源头进行取样。通常,医院污水的接水监测点会设在医院污水处理站的入口处,也就是污水刚刚进入处理系统之前的地方。
在这个接水点,可以获取到未经处理的原始污水样本,这样就能够准确地评估医院污水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和病原体的种类和浓度。除了入口处,有时候也会在处理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设置监测点,以了解不同处理阶段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取样时,需要使用专门的取样器和存储设备,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完整性。同时,为了避免交叉污染,取样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卫生和安全规定。
在监测过程中,除了常规的化学和物理指标外,还应该特别关注病原体等生物指标的检测,因为医院污水中可能含有大量具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这些病原体的存在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能通过水体传播给人类,引发各种疾病。
总之,医院污水的接水监测点通常设在污水处理站的入口处,通过定期取样和检测,可以全面评估医院污水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为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提供重要依据。
医院污水的预处理主要涉及到调节池、初次沉淀池、化粪池等设施,其设计应满足以下标准:
调节池、初次沉淀池、生化处理构筑物、二次沉淀池、接触池等应分2组,每组按50%的负荷计算。
医院污水处理应设调节池,其有效容积应按工作班次或消毒次数计算确定。连续式消毒时,其有效容积宜为8~5h的污水平均数量。间歇式消毒时,其有效容积为日污水量的1/2~1/4。
化粪池应按最高日排水量设计,停留时间为24~36h。清掏周期为180~360d。
计量池有效容积,宜按最大时污水量的1/4计算。
经处理后的医院污水,其出水水质必须符合《医院污水排放标准》等国家规定的要求;排入地面水域的医院污水,还必须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的要求。
污水在化粪池中停留时间不宜小于36h。
当污水采用氯化法消毒时,其设计加氯量可按下列数据确定:一级处理出水的设计加氯量一般为30~50mg/L;二级处理出水的设计加氯量一般为15~25mg/L。
此外,不同类型的废水应根据其特性进行单独收集和处理,例如:
低放射性废水应经衰变池处理。
洗相室废液应回收银,并对废液进行处理。
口腔科含汞废水应进行除汞处理。
检验室废水应根据使用化学品的性质单独收集,单独处理。
含油废水应设置隔油池处理。
对于传染病医疗机构和结核病医疗机构的污水处理,宜采用二级处理+消毒工艺或深度处理+消毒工艺。对于综合医疗机构的污水排放,执行排放标准时宜采用二级处理+消毒工艺或深度处理+消毒工艺;执行预处理标准时宜采用一级处理或一级强化处理+消毒工艺。
消毒剂应根据技术经济分析选用,通常使用的有二氧化氯、次氯酸钠、液氯、紫外线和臭氧等。采用紫外线消毒时,污水悬浮物浓度应小于10mg/L,照射剂量30~40mJ/cm2,照射接触时间应大于10s或由试验确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医院污水预处理的行业标准或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