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是中国陕西省安塞县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塞腰鼓起源于唐代,经过历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的表演形式,表现了安塞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安塞腰鼓的演出形式多样,包括独奏、合奏、对奏、对唱等,演员们身着传统的服装,手持腰鼓,配合着鼓点和舞蹈动作,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安塞腰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演员队伍老龄化、传统技艺的丧失等。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该加强对安塞腰鼓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其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应该加强对安塞腰鼓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鼓励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最后,应该加强对安塞腰鼓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确保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是舞蹈。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表演形式,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自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重视之后,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从农村走向城市,从黄土高原遍及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舞到天安门广场,从自娱自乐走向大屏幕,从贫瘠的黄土高原登上世界领奖台。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给黄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纯朴而飒爽的性格,张扬出独具一格的艺术个性。
安塞腰鼓,流传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传统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但产生形成的具体时代已难考证。以鼓报警,以鼓助威,以鼓告急,以鼓为乐,这些都是安塞腰鼓的功能。安塞腰鼓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安塞腰鼓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陕北汉子剽悍、虎劲、牛劲的体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3。
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安塞腰鼓形成了刚劲激昂、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深厚庄重、铿锵有力、威猛刚烈、流畅飘逸的艺术特点。
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的表演,较为自由、灵活。表演者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百人、上千人。由于表演人数不受任何限制,表演形式也较为灵活。一般来说,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场地鼓,一种是路鼓。
场地鼓
场地鼓是指在舞台、广场等固定场所进行的表演活动。舞台表演人数一般在百人左右,广场表演则可达千人左右。场地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一人单打、二人对打、多人群打等表演方式。路鼓也叫“行进鼓”“过街鼓”,是表演者在行进过程中的表演形式,以行为主,边行进边表演,主要用于民俗活动中,如正月在乡村逐村逐户拜年,腰鼓队排成一条长队,边行边打,颇有喜庆气氛。
山地腰鼓
近年来,安塞腰鼓出于参加大型电影电视拍摄活动的需要,一般都将腰鼓表演者带至黄土高原的山梁上进行表演。几百名腰鼓表演者在黄土山梁上进行表演,尘土飞扬,气势宏大壮观,极具艺术效果,由此便形成了山地腰鼓。
表演动作
安塞腰鼓的表演动作,主要有小缠腰、大缠腰、缠腰过裆、马步跳跃、击鼓射雁跳、侧蹬腿、前蹬腿、十字梅花、跑跳步、劳动步、走路步、十字步等。
方阵队形
安塞腰鼓方阵的队形编排,有多种变化。这些队形,使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艺术性较强。传统的腰鼓方阵编排图案有“十字梅花”“双排灯”“九连环”“拜四方”等。这些方阵图案,充分展现了黄土地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伴奏乐器
安塞腰鼓伴奏主要由打击乐、吹奏乐两种组成。打击乐有大鼓、大镶、小镰各一件或多件。大鼓音质浑厚,音量强大,富有穿透力,是主要的伴奏乐器。小镣属于辅助乐器,增强音乐效果,使节奏更加明快和谐。吹奏乐主要由唢呐组成。
服装道具
以前,安塞腰鼓表演者的服装,统一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穿白色对襟上衣,中式白色长裤,圆口黑布鞋。后来,表演服饰有很大变化,有黑色、黄色,但白色居多。安塞腰鼓道具有腰鼓、鼓棒、花伞、彩绸四种。腰鼓是将直径20厘米的柳木截成40厘米长、中间镂空成筒状的圆柱体,两头蒙牛皮或羊皮制成。腰鼓用红绸带捆绑于表演者的腰间,起固定作用。鼓棒是两根长约30厘米的细木棒,打磨光滑,系一块红绸布,用以击打腰鼓。花伞由方阵前一人执拿,用以指挥、协调整个表演方阵。彩绸用以渲染演出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