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燃固体是指那些在没有外部火源或显著热量输入的情况下,能够自发产生热量并最终导致自身燃烧的固体物质。自燃固体的燃烧过程通常是由其内部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引起的,这些化学反应可能由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氧气浓度)或其他内在因素而发生。
自燃固体的燃烧过程通常分为两个阶段:
1. **自热阶段**:在这个阶段,固体物质内部的化学反应开始产生热量,这些热量逐渐积累并使物质的温度升高。这个过程可能非常缓慢,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自燃点。
2. **自燃点**:当固体物质的温度达到一定阈值,即自燃点时,物质开始自发燃烧。自燃点是指物质在没有外部火源的情况下,由于内部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而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
自燃固体的例子包括某些类型的煤、油脂、某些金属粉末(如镁粉)、化学物质(如过氧化物和某些亚硫酸盐)等。这些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非常危险,因为它们可以在没有明显外部热源的情况下引发火灾。
在处理自燃固体时,需要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包括储存在防火容器中、控制环境温度、确保良好的通风以及避免与其他易燃物质接触。此外,对于可能自燃的废物,应按照相关法规和安全指南进行处理,以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自燃,由缓慢氧化变为剧烈氧化,由于该物质在空气中会缓慢氧化,并放出热量,再由于热量无法及时的散掉,使物质的温度上升,最后达到燃点即着火点并开始燃烧。
按其燃点与易燃性可分两级。
1、一级易燃固体燃点低、极易燃烧和爆炸,对火源、摩擦极敏感,有的遇氧化性酸可燃烧爆炸,或在燃烧时放出大量有毒气体。按其组成可分三类:
(1)红磷与含磷化合物,如三硫化四磷、五硫化二磷等。
(2)硝基化合物,如二硝基苯,二硝基萘、硝酸纤维素(硝化棉,含氮量低于12、5%)等。亚硝基化合物,如亚硝基苯酚,H发孔剂等。此类化合物在燃烧时可引起爆炸,产生有害气体,灭火时要防中毒。
(3)其它,如氨基化钠、重氮氨基苯,闪光粉等。
2、二级易燃固体
燃烧性能较一级易燃固体差,但也易燃,且可释出有毒气体,按其组成可分四类:
(1)硝基化合物,如二硝基丙烷、二硝基氨基苯酚、二硝基联苯、三硝基芴酮、含硝酸纤维素的制品(赛璐珞等)等。亚硝基化合物,如二亚硝基间苯二酚。此类化合物,灭火时要防中毒。有的物质在燃烧时会爆炸,应予注意。
(2)易燃金属粉末,如镁粉、铝粉、钍粉、锆粉、锰粉等。此类化合物易于形成爆炸性粉尘。着火时先用石棉毡(或砂土)覆盖,再用水扑救。
(3)萘及其类似物,如荼、甲基萘、均四甲苯、莰烯、樟脑、荼二甲酸酐等。此类化合物容易升华,蒸汽较空气重,燃烧危险性大。
(4)其它,如硫磺、聚甲醛、苯磺酰阱、偶氮二异丁腈、氨基胍重碳酸盐、氨基化锂等。
赞同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