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诗词格律中,“仄起平收”或“仄起平升”是一种关于诗句韵脚和声调规则的描述,这里的“升”应为“收”,即“仄起平收”。
“仄起”指的是诗句的第一个字(通常是上联)按照古代汉语四声(平、上、去、入,现代普通话简化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的仄声(上声、去声)起句。
“平收”则是指诗句的最后一个字(通常是下联或对句)必须是平声,即阴平或阳平,在现代普通话里就是第一声或第二声。
例如,仄起平收的五言绝句格式如下:
```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其中,每句的最后一字符合“平收”的要求。所以当提到“仄起平升”时,正确的理解应当是“仄起平收”。
仄声是指古汉语四种声调中除平声外的上、去、入三声。
仄声,读音zè shēng,汉语词汇,指的是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入声三声。普通话入声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仄声会有错误。
仄起平落的对联,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如:国、好、上、下),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如:成、有、来、山)。在中国传统习惯中,贴春联有以下讲究:
横批从右至左:即横批的第一个字在右边,第二个字在左边。因此,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
横批从左至右:即横批的第一个字在左边,第二个字在右边。因此,上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下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