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主要的势力包括了魏国、蜀国和东吴三国。魏国是由曹操建立的,地盘较大,势力强大,但在曹操之后的统治者权臣对待皇室、将领和民众都很残忍,导致后来由司马懿代替曹魏建立了晋朝;蜀国是由刘备建立的,基本在西南地区维系着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虽然政治地位不高,但是历史中他们以仁义之心和敬大臣、怜百姓的忠正形象,成为历史人物中受欢迎的领袖之一;东吴由孙权统治,所在地区沿海经济发达,势力较强。
东吴政权通过发动豫章之战、赤壁之战、石亭之战等,以独特的地缘优势协同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历史地位。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
长江之水滚滚不停地向东流去,翻飞的浪花之中,时间的长河之中,淘尽了多少英雄。是与非、成与败,转眼即逝,一切成空。只有青山,依旧在那,只有夕阳,依然在那。
在江上,白发的渔夫与樵夫,早已看惯了秋月与春风的四季流转。和老朋友难得见了面,拿出一壶好酒,与之痛痛快快畅饮。古往今来,无数英雄故事,都成为最好的下酒菜。
《三国演义》展现了三国鼎立时期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等诸多方面的种种争斗,揭示了战乱之期社会的动荡、黑暗、腐朽;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凶横、虚伪;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动乱年代的苦难生活。
但是,《三国演义》在道德的笼罩下,在“仁义”与“政治”之间,没有突出政治,而是倾向于道德层面。在历史发现进程中,往往是政治因素推动历历史不断前进。即使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是这部民著依然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精核。
罗贯中对道德观念的突出强调,在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尊刘贬曹”的倾向,也就加剧了全书的悲剧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