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拒服兵役是怎么判定的的问题回答:
拒服兵役是指入伍后或者已经批准入伍的公民违反兵役法规,拒绝服役而逃离部队,属情节严重的行为。无正当理由,坚持要求提前退出现役,且经常拒不履行职责,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擅离部队或者无故逾假不归累计15日以上的,将拒服兵役行为及惩处结果由户籍地兵役机关向社会通报,并盖上“拒绝兵役”的永久字样。
法律依据:《兵役法》 第六十六条
有服兵役义务的公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并可以处以罚款:
(一)拒绝、逃避兵役登记和体格检查的;
(二)应征公民拒绝、逃避征集的;
(三)预备役人员拒绝、逃避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和征召的。
有前款第二项行为,拒不改正的,不得录用为公务员或者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两年内不得出国(境)或者升学。 国防生违反培养协议规定,不履行相应义务的,依法承担违约责任,根据情节,由所在学校作退学等处理;毕业后拒绝服现役的,依法承担违约责任,并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拒服兵役对旁系血亲的影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我国,拒服兵役主要影响到本人和直系亲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相关法规,拒服兵役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以下后果:
1. 个人信用记录受损:拒服兵役者可能会在个人信用记录中留下不良记录,这可能会影响到日后的就业、贷款等方面。
2. 直系亲属受到影响:拒服兵役者的直系亲属(如父母、配偶等)在一定时间内不得享受某些政策优惠,如征兵优待、公务员录用等。
3. 教育优惠受限:拒服兵役者本人及直系亲属在报考高等教育院校和就业等方面可能会受到限制。
4. 罚款和法律责任:拒服兵役者可能需要缴纳罚款,严重情况下还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至于旁系血亲,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受到一些歧视和舆论压力,但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拒服兵役会对旁系血亲造成直接影响。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有些部门和单位可能会在招聘、录用等方面对拒服兵役者的旁系血亲进行限制,但这并非法律规定,而是基于企业和单位的自主决策。
总之,拒服兵役主要影响到本人和直系亲属,对旁系血亲的影响并无明确法律规定。但在实际生活中,拒服兵役可能会导致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和歧视,这需要拒服兵役者及其家庭自行承担。因此,在我国,应依法履行兵役义务是一项基本的责任和义务,拒服兵役者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