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户口簿》为依据,统一标准,简单省事,而且依据明确,资料可查,便于解释;白纸黑字,即使不合理,也不用承担责任。
从现实情况看,完全依据《户口簿》核定家庭人数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应享受政府或者公共救助(补助、补贴等)的家庭却得不到。
如果应单独分户的人员与其他成员登记在同一《户口簿》上,或者不应分户的人员分出去登记到其他《户口簿》上,由此计算的家庭人均收入会增加,其结果就是本应享受救助的就有可能享受不到。
例如《户口簿》户主张三,80岁,丧偶,有1儿1女,都结婚生子,但儿子的户口仍保留在张三《户口簿》上。
这样,张三《户口簿》上的信息就是成员4人:户主张三、儿子张明、儿媳王艳、孙子张平。
1 家庭成员认定是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家庭的经济状况和人口情况为主要依据。
2 家庭经济状况是判断家庭是否贫困的重要指标,包括家庭总收入、人均收入、家庭负债等情况。
3 在人口情况上,除了家庭成员的人数,还要考虑家庭成员的年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教育水平等因素。
4 针对不同的家庭情况,当地政府会采取不同的认定办法,比如征求村民委员会、工作队、专家等意见,进行现场核查等方式,以确保认定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家庭成员认定办法是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为了确定贫困家庭成员的身份,依照相关规定进行的认证程序。
此认证需满足全面、客观、公正等原则,包括家庭成员人数、家庭经济收入、工作岗位等情况的调查、核实以及住房、医疗等救助项目的申报审批等工作。
认定结果不仅作为决定个人扶贫资助的依据,也是制定扶贫计划和政策的重要参考。家庭成员认定办法的实施,有助于确保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