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原有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为他父皇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一通,满碑全是对朱元璋的颂扬之辞。四方城略北过御河桥是平坦宽阔的孝陵神通,两侧排列有12对石像生,包括文臣武将各四尊,华表2座,石兽24只,绵亘排列达10千米之长,象征朱元璋生前拥有的仪仗和侍卫,可以说是"死要威风"。这些石刻比唐宋帝陵的石雕体态更显壮观,石刻技法简朴,形态虽稍嫌呆滞,但具有静谧肃穆之感,是明初石雕艺术的代表。孝陵的神道非常独特,由华表开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名曰"孙陵岗"的
1、徐达(1332~1385),明朝开-事统帅,字天德,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徐达出身农家,少有大志,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
2、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汤和幼孤,和朱元璋是好友,后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升千户;写信邀请朱元璋参加义军,后随朱元璋下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太平(今安徽当涂),功升统兵元帅,其后又下金坛、常州,以功晋升御史大夫。
3、吴良(1323年-1381年),初名国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明初名将,吴良早年随朱元璋起兵,为帐前先锋,累功至指挥使,镇守江阴,他在江阴十年,抵御张士诚,成为朱元璋的东南屏障,使其无东顾之忧。
4、吴桢(1328年-1379年),初名国宝,字干臣,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名将,江国公吴良之弟。
朱元璋是中国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