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是开展科研和教学实验的重要场所,其安全工作具有体量大、种类多、安全隐患分布广的特点。这些隐患包括但不限于危险化学品、辐射、生物、机械、电气、特种设备、易制毒制爆材料等,重大危险源和人员相对集中,安全风险具有累加效应。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高校需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抓源头、抓关键、抓瓶颈,做到底数清、责任明、管理实,切实解决实验室安全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此外,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现规范化、常态化管理体制,重点落实安全责任体系、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安全准入、条件保障,以及危险化学品等危险源的安全管理内容。
学校应统筹管理实验室安全工作,把实验室安全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原则。党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实验室工作的校领导是重要领导责任人,协助第一责任人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其他校领导在分管工作范围内对实验室安全工作负有支持、监督和指导职责。
实验室数量多、分布广,管理难度大。
实验仪器设备种类多、贵重、精密,需要特别注意维护和保养。
实验类别及项目多,实验条件复杂,需要注意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措施。
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需要进行安全培训和准入管理。
安全意识淡漠,对安全教育和培训重视不够,需要加强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
安全培训方案不科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需要制定科学、实用的培训方案。
总之,高校实验室安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从制度、管理、培训、应急等多个方面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