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朝花夕拾》、《家》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深受读者喜爱。范爱农为人正直、豁达、有担当,积极投身社会活动,曾任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等职务。他对于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朝花夕拾》深刻地揭露并批判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的现象。具体如下:
讽刺了封建思想,批判了封建制度对青少年的毒害。
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
鞭挞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的束缚、压制和摧残。
有力地痛斥了那些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庸医。
刻画了洋务学业的乌烟瘴气。
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昏庸无耻、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此外,《朝花夕拾》还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范爱农(1883—1912),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浙江绍兴黄花岗烈士。
范爱农早年留学日本,学习革命,后来又到法国留学,入读巴黎大学。1912 年 4 月从巴黎回国后,他先后在故乡绍兴和杭州的学校任教,同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他在绍兴的时候,曾经组织“越社”,出“越声”周刊。1912 年,因为学校风潮,范爱农辞职前往杭州,又组织“爱国民众会”,进行反袁世凯的活动。这个团体后来被作为“乱党”解散,范爱农也遭到通缉,不得不再度亡命日本。
范爱农在革命中备受打击和摧残,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排挤和迫害,最终在失望中自杀。范爱农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的进步青年,他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正是当时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鲁迅通过对范爱农的回忆和思念,深刻揭露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革命者的同情。